诗
中国诗词
首页诗词朝代作者古诗文集
关于

包恢宋

包恢(一一八二~一二六八),字宏父,一字道夫,號宏齋,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進士,調金谿簿。歷光澤簿,建寧府學教授,沿江制置司幹官,通判台州、臨安府,知台州,提點福建刑獄兼知建寧府,廣東轉運判官,提點浙西刑獄,知隆興府兼江西轉運使,湖南轉運使。理宗景定初,拜大理卿,遷中書舍人。四年(一二六三),出知平江府兼發運使。度宗即位,召爲刑部尚書。咸淳二年(一二六六)進簽書樞密院事。三年致仕。四年卒,年八十七。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爲《敝帚稿略》八卷。事見《桐江集》卷三《讀包宏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傳。 包恢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

共 92 首诗词

作品

李養源自號蒙泉求詩于東平包某作此以贈之

宋 · 包恢

水象童蒙,以出伊始。 泉乃白水,出自艮止。 天一初生,純一清明。 厥初始達,猶元而亨。 當其蒙稚,涓涓猶細。 及其漸進,混混未止。 如玉與珠,不曰白乎。 如冰與雪,湛不可污。 反求諸己,心正如是。 有生之初,純白純懿。 養之於蒙,作聖之功。 大人不失,與赤子同。 聖如夫子,皜莫尚已。 湼而不緇,洞徹表裏。 溥博淵泉,浩浩淵淵。 皓如銀河,月流星連。 仰觀先聖,本同一性。 自始失養,遂終失正。 氣或雜之,內欲蔽伊。 官或不思,外引遠而。 蒙反成失,白反變黑。 黑水西流,清渭南隔。 君在家庭,習若少成。 異彼污世,同流濁涇。 外引內欲,永絕勿贖。 蒙養宜深,洊習宜熟。 濬發爾源,如發蒙然。 放乎四海,波濤際天。 學有源委,海可至矣。 所不然者,有如白水。

臨江閤皂李仲章以省軒求詩

宋 · 包恢

心之精明,不遠伊邇。 胸中若正,瞭焉眸子。 舉目有證,莫切於視。 孰名曰省,少目取義。 目當少時,湛湛精睟。 其光神全,其見專致。 老目爲耆,則與少異。 非徒以目,而分老稚。 惟目如少,有可取譬。 實省在心,省當如是。 如開雙明,洞見萬類。 心難常存,省不可替。 心難常覺,省不可離。 心本善者,孰非純懿。 心不善者,孰非私利。 省與不省,善惡關繫。 省者如醒,不省如醉。 省者如寢,不省如寐。 省者如活,不省如斃。 果能自省,卓然奮勵。 暗室不欺,屋漏不愧。 如目萬象,無有掩蔽。 一不自省,冥然罔記。 外物交引,內無紛熾。 如目老昏,無非障翳。 二者相遠,宜知敬忌。 聶君少年,有目可貴。 以省名軒,軒豁無滯。 惟道無窮,要在遠詣。 惟言多窮,要履實地。 惟難有常,勉無失墜。

贈饒仲信靜鏡

宋 · 包恢

乾不一動,靜專動直。 坤不一靜,靜翕動闢。 艮不一止,動靜以時。 本體如是,偏主則非。 惟學初機,貴以靜入。 以至終養,貴以靜習。 本體既然,動靜一如。 乾坤合德,無二無餘。 心爲天君,尊無倫比。 聖賢言心,初無論擬。 心比於鏡,佛說云然。 鏡雖有光,孰擬心天。 鏡光則死,心光則活。 活則不滯,死則不豁。 佛法寂滅,匪乾匪坤。 若復本心,非彼能昏。 人以欲動,非動之性。 所以貴靜,自動自靜。 其道光明,無物可並。 惟省盡倫,是爲全人。 眼高四海,至此乃真。

留忠齋山茨

宋 · 包恢

身何止不獲,其背誰得窺。 心何存不測,其鄉孰能知。 身心尚無迹,屋廬更何即。 變動元不居,問君欲奚適。 放之彌太虛,宇宙總我廬。 收之付野草,山茨斂吾居。 宇宙非窮大,山茨豈云細。 身心非以形,隨寓靡有異。 此道淡不厭,淡中味何窮。 萬物孰能動,真樂此室中。 或疑天下儒,久遊蓬萊島。 豈伊素草茅,但以蓋茅好。 達者舍此誰,若將終身茨。 仁宅本同歸,問舍非自私。 宇宙浩如許,藏用如謹獨。 山固屹不移,茨敝當再覆。 覆可久自娛,庭草聽自如。 茅茨或不翦,古聖興不殊。 樂山見仁人,如茨看榮貴。 此屋雖似卑,誰識最高致。

贈寫神丘照堂

宋 · 包恢

嘗觀孝子圖,畫子事母事。 聞君畫最工,事母孝亦至。 人稱汝畫奇,未知事母慈。 我今爲拈出,欲以勵孝思。 畫不在丹青,照不在眼睛。 方寸不可亂,昭昭在心明。 畫到精一處,人人定相如。 但疑心本一,奚爲面差殊。 我心猶赤子,我貌極老衰。 君雖欲畫我,安能作嬰兒。

送蒙齋赴召六首 其一

宋 · 包恢

大鈞正旋轉,坱圠方無垠。 乾坤用六子,乃使天下春。 震子實爲長,龍蟄屈不伸。 不一動則止,一動化萬新。 嘉熙再仁孝,斯時召斯人。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於身。 機關一開闔,斬新出精神。 日月無點翳,太虛絕纖塵。 毫髮靡遺恨,誰能疵大醇。

送蒙齋赴召六首 其二

宋 · 包恢

廣大中精微,如崇下履卑。 川流本敦化,溥博時出之。 剛毅發秋凜,寬裕融春熙。 聰明靡偏照,密察不失時。 權度心爲甚,聖人良在茲。 思睿睿作聖,無思無不思。

送蒙齋赴召六首 其三

宋 · 包恢

乾坤常簡易,險阻知最精。 堯舜何艱難,難在知人明。 孔子每所患,因予猶改更。 險如彼山川,無如世人情。 明天而昧人,古人所譏評。 卓哉子陸子,高具雙眼睛。 氣貌纔一顧,肺肝見如傾。 或但因傳聞,能見人生平。 萬象悉呈露,如揭日月行。 何畏乎功令,堯舜爲法程。 所惡利口覆,孔子爲權衡。 欲希象山翁,此目不可盲。 衆欺恐寡信,多僞難皆誠。 虛受而實責,無容偏且輕。 張陳門下客,莫非天下英。 後至所居國,皆能居公卿。 濟世才最急,泰道非徒亨。 下視甕盎內,成雷聚蚊蝱。 鳥須九霄鵬,魚必東海鯨。 爲己與爲國,灼知在先生。

送蒙齋赴召六首 其四

宋 · 包恢

扶顛而持危,在天下大勢。 撥亂而存亡,在國家大計。 一司一事間,未足繫興替。 馬援爲郡守,尚不屑煩細。 惟大姓黠羌,不容有違戾。 况爲公與卿,不思大經濟。 今大姓黠羌,幾倍過漢世。 中有根木存,猶在加護衛。 大都如弈棋,敗局如已逝。 如有一勝著,敗乃以勝繼。 巽當知衡權,是乃德之制。 果哉末之難,圓神妙龜筮。 願言其吉凶,大闢天地閉。

送蒙齋赴召六首 其五

宋 · 包恢

嘗聞魏仲英,謂仕欲行志。 後宮權豪等,損去志乃遂。 如云皆不可,隠身是爲智。 此志雖可稱,一節非道備。 不聞政適人,格心第一義。 如未可與權,當道豈易致。 齊王好貨色,孟子不少刺。 導之百姓同,王道真易易。 自實學不明,言與實難離。 何能格一非,適以滋衆僞。 最是講說多,虛文只成贅。 經或不如史,禍福可趨避。 下至不害伯,猶能救時弊。 此可觀世變,言之橫涕淚。 道本無不通,君子當不器。

送蒙齋赴召六首 其六

宋 · 包恢

四世凡五公,貴盛古自昔。 於我如浮雲,光前在仁宅。 仰觀我絜齋,江漢濯之白。 下視世所羨,腰黄眼前赤。 度越此流輩,人何啻千百。 希舜鹿野居,介然有如石。 嘗爲耳目人,天子屢前席。 義難若是恝,命豈可終逆。 非如一小官,去就惟我適。 况當有道時,丘自不與易。 世方厄三空,實當有長策。 心肝奉至尊,憂勞敢云斁。 行矣金玉聲,智勇全趙璧。

雨後觀新荷

宋 · 包恢

中夜平旦爾,浄把天宇洗。 此時氣之清,隠映如有體。 挹之莫可得,揮之不能靡。 外不隔毛髮,內透徹心髓。 輕清孰爲天,天也不離此。 因行過東湖,荷葉恰新美。 柔莖柄圓蓋,嫩綠出清泚。 下承之浮萍,鋪錦雜青紫。 洒洒無一塵,生意正濟濟。 欲辯已忘言,無聲臭至矣。

四明决獄由寧海道中

宋 · 包恢

山童首少髮,石老脊多骨。 上猶劍戟關,下沒沙磧窟。 曾無好步行,常有失足驚。 前若逢峻拒,後如迫使傾。 所幸甚艱難,平生備嘗試。 險阻誰能知,乾坤元簡易。

觀泉

宋 · 包恢

泉動湧聯珠,泉靜湛片玉。 淵源出以時,動靜清可掬。 憑欄冰雪寒,斂袵毛髮肅。 內以洗我心,外以刮我目。 偶離京塵來,對此歌不足。 詠歸五六人,猶疑自沂浴。

壽家君克堂先生

宋 · 包恢

良月四之日,景物何多奇。 露洗宇四靜,月抹天一涯。 景星助月夜,光入清溪湄。 奎星照江南,人文良在茲。 昔爲西長庚,夢與斯人期。 今爲南極老,微雲淡龐眉。 際此小春日,勝彼芳春時。 桃梅妙生意,微吐三五枝。 野垂黄金穟,人飽白玉粢。 芙容花成城,拔然凌霜姿。 暮開紅菡萏,朝發白蜀葵。 菊見正中色,瀟然疎竹籬。 不共衆芳競,獨與晚歲宜。 時異物孤特,人生復何疑。 我翁在物表,清吟徹骨肌。 不以世間利,容易得涴伊。 今年七十二,浩然元不衰。 孤坐小閣上,臺融融熙熙。 布衾紙帳間,瑩若冰雪姿。 自從知止後,何思復何爲。 但願主益聖,比肩皆臯夔。 東南盛仁氣,不戰屈四夷。 豐穰歲相似,赤子無啼饑。 得老太平世,仁壽非吾私。 負暄娛愛日,煮芹甘如飴。 無妄漫微疾,勿藥喜自隨。 近談小命者,嘗以行年推。 盛言天河水,一氣木主治。 後來年尚多,康强被春祺。 兒曹心自喜,何幸如君詞。 只今介翁壽,數尚踰期頤。 一百三四十,太古常不離。 拜手稽首願,永庇兒輩癡。

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 其一

宋 · 包恢

梅兄隨遇處,在水涯山巔。 或有近行路,不惹人愛憐。 儼如敬而遠,惟恐迫我前。 或有近人居,不傍門戶邊。 仍多向貧家,不爲華屋牽。 香不祈人聞,芳不取世妍。 似此性孤潔,秋毫絕縈纏。 彼有不知者,乃謂花莫先。 折之貯玉瓶,已是傷其天。 更大開苑囿,和根以之遷。 反指榮得地,带露淚自漣。 浸違山林意,豈其本性然。 和羹尚不願,其餘安足言。 但願復反本,同盟松竹堅。 西湖之孤山,猶嫌朝市喧。 上對玉輝山,下臨珠媚淵。 外此唯雪月,往來許周旋。 三友共一笑,歲寒同百年。 雖與世落落,自分安其偏。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