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字泰和,廣陵江都人,蘭臺郎善之子。長安中,李嶠、張廷珪薦其詞高行直,拜左拾遺。宋璟劾奏二張,邕於天后前抗言助之。開元初,歷殿中侍御史,執政忌其才,頻被眨斥。後爲北海太守,李林甫傅以罪,杖殺之。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金帛往求其文,饋遺至鉅萬,自古鬻文獲財,未有其比。嘗撰《六公詠》,杜甫《八哀詩》所謂“朗詠六公篇,憂來發蒙蔽”是也,今不傳。存詩四首。
共 12 首诗词
西陵望何及,弦管徒在茲。 誰言死者樂,但令生者悲。 丈夫有餘志,兒女焉足私。 擾擾多俗情,投迹互相師。 直節豈感激,荒淫乃淒其。 潁水有許由,西山有伯夷。 頌聲何寥寥,唯聞銅雀詩。 君舉良未易,永爲後代嗤。
綵雲驚歲晚,繚繞孤山頭。 散作五般色,凝爲一段愁。 影雖沈澗底,形在天際遊。 風動必飛去,不應長此留。
吾宗固神秀,體物寫謀長。 形制開古跡,曾冰延樂方。 太山雄地理,巨壑眇雲莊。 高興汨煩促,永懷清典常。 含弘知四大,出入見三光。 負郭喜秔稻,安時歌吉祥。
傳聞銀漢支機石,復見金輿出紫微。 織女橋邊烏鵲起,仙人樓上鳳皇飛。 流風入座飄歌扇,瀑水侵階濺舞衣。 今日還同犯牛斗,乘槎共逐海潮歸。
客從巴硤度(水渡)[二],傳子(爾)訴(泝)行舟。 是日風波濟(霽)(蔣云「濟」有「止」意,《莊子》、《淮南子》中均有〖風濟〗的用法,不必改。 ),高塘(堂)[三]雨半收。 青山滿蜀道,渌(綠)水向荆州。 不作書相慰(問),何(誰)能散(慰)別愁。 (皎然《詩式》卷三引「青山滿蜀道,渌水向荆州」二句,作「崔顥《別人》」。 )([一]按原卷載詩三首:一《綵雲篇》,二《度巴峽》,三《秋夜泊江渚》。 第一首題下有李邕名。 檢《全唐詩》第一第三兩首正是李邕作,但第一首詩題作「詠雲」,第三首殘。 [二]按此詩見《全唐詩》二函九冊,謂爲崔顥作,題作『贈盧八象』。 故此據敦煌卷先用互著例載入李邕,然後據《全唐詩》校其異文,凡九事。 茲作說明於第一事下。 [三]俞云:「『高塘』應作『高唐』,兩本俱誤。 」)。
忽(傳)[二]聞天子訪沉淪,萬里迢迢遠赴(懷書西入)秦。 早□(知)不用無媒客,悔度(恨別)江南楊柳春。 (原卷題爲李邕作。 按此詩亦見伯三六一九卷,亦無題。 [二]此詩又見《全唐詩》第十一函第八冊,載入無名氏二。 有異文四事,旁注者皆是。 又原卷題李邕,自當有據,可正《全唐詩》入無名氏之誤。 )。
□□(明時)[一]奉遣出(別)皇(黃)州,行至漢陽南渡頭。 春風不解傳鄉信,江月偏能照客愁。 ([一]此第二首,又見伯二五五五卷,校其缺字異文三事。 又「渡頭」作「度」,「鄉信」作「香」,不及原卷〖伯三八八五〗之善。 )。
山勢轉深看更好,嶺霞谿霧沒樓臺。 異時花向陰崖發,遠處泉從青壁來。 世界自知千古促,賢愚悉被四時催。 須知此地堪終老,七竅終成一片灰。 (見《會稽掇英總集》卷八)。
披雲覩日兮日則明,就日瞻雲兮心若驚。 日爾一日兮何道,時哉幾時兮此生。 (見《文苑英華》卷二)。
大廈中構,山屹雲斗。 黃河畎澮,太行培塿。 整庶宣風,緝戎備寇。 鎮寧一方,光輔元后。 (見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王蒲園等纂《重修滑縣志》卷十二《金石》錄宋趙世長《天禧二年滑州公府大廳記》引)。
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 中宵起□望,正見滄江流。 □風□□□,山月隱城樓。 [潯](尋)陽幾萬里,朝夕泛孤[舟]。
我有方寸心,安在六尺軀。 懷山復懷□,□□□□□。 水能澄不渾,劍用持復酬。 珠已含報恩,□□□□□。 □□貧與富,但願一相知。 (以上二首見伯三六一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