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此,即布袋和尚,在明州奉化縣。未詳氏族,自稱名契此。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盡貯囊中。入鄽肆聚落,見物則乞,時號長汀子布袋師。貞明三年三月卒。詩二十四首。(《全唐詩》無契此詩。)
共 23 首诗词
只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爲,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以上三首又見《宗鏡錄》卷十八。 )。
非凡非聖復若乎,不彊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按:以上五首,《景德傳燈錄》原連爲一首。 今參《宗鏡錄》及《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分作五首。 )。
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青目覩人少,問路白雲頭。 (此首又見《石倉歷代詩選》卷一一一。 )。
彌勒真彌勒,分(《布袋和尚傳》作「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布袋和尚傳》作「世」、《雞肋編》卷中作「識世」)人,時人終(《雞肋編》作「總」、《五燈會元》作「自」、《布袋和尚傳》作「俱」)不識。 (以上諸首均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五燈會元》卷二、《卍續藏》本《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元人曇噩作〗。 )(按:《布袋和尚傳》云此爲其滅後作,末題九字云:「不得狀吾相,此即是真。 」)。
是非憎愛多世偏多,子細思量奈我何。 寬却肚腸須(《布袋和尚傳》、《明州岳林寺志》作「皮常」)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明州岳林寺志》作「放開笑中暗消磨」,《布袋和尚傳》「笑口」作「泆日」,似誤。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布袋和尚傳》、《明州岳林寺志》作「能使此心無絓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 展(《布袋和尚傳》作「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
吾有三寶堂,裏空(《明州岳林寺志》作「有」)無色相。 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 智慧(《布袋和尚傳》作「者」)解安排,千中(《布袋和尚傳》、《明州岳林寺志》作「古」)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滴灰泥(《布袋和尚傳》作「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 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布袋和尚傳》作「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以上四首均見《五燈會元》卷二、《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明州岳林寺志》〖清戴明琮撰〗卷三。 )。
[手](牛)(從《明州岳林寺志》改)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退步(《明州岳林寺志》作「後」)原來是向前。
由貪淪墮世波中,拾却貪嗔禮大雄。 直截凡情無所得,圓明寂照汝心宗。
奔南走北欲何爲?百歲光陰頃刻衰。 自性靈知須急悟,莫教平地陷風雷。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疾須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王。
圓覺靈明超太虛,目前萬物不差殊。 十方法界都包盡,惟有真如也太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