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中国诗词
首页诗词朝代作者古诗文集
关于

天然唐

天然,俗姓居里皆不詳。少親儒墨,與龐藴善。後皈信佛法,師馬祖、石頭。初住天台華頂,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爲莫逆交。元和十五年入南陽丹霞山結庵,世稱丹霞和尚。長慶中卒,年八十六。詩五首。(《全唐詩》無天然詩。傳據《祖堂集》及《宋高僧傳》卷十一。其卒年,前書謂在長慶三年,後書作四年,未詳孰是。)

共 5 首诗词

作品

孤寂吟

唐 · 天然

時人見余守孤寂,爲言一生無所益。 余則閑吟孤寂章,始知光陰不虛擲。 不棄光陰須努力,此言雖說人不識。 識者同爲一路行,豈可顛墜緣榛棘。 榛棘茫茫何是邊,只爲終朝盡衆喧。 衆喧不覺無涯際,哀哉真實不虛傳。 傳之響之只不聞,猶如燈燭合盂盆。 共知總有光明在,看時未免暗昏昏。 昏昏不覺一生了,斯類塵沙比不少。 直似潭中吞鈎魚,何異空中盪羅鳥。 此患由來實是長,四維上下遠茫茫。 倏忽之間迷病死,塵勞難脫哭愴愴。 愴愴哀怨終無益,只爲將身居痛室。 到此之時悔何及,雲泥未可訪孤寂。 孤寂宇宙窮爲良,長吟高臥一閑堂。 不慮寒風吹落葉,豈愁霜草遍遭霜。 但看松竹歲寒心,四時不變流清音。 春夏暫爲羣木暎,秋冬方見鬱高林。 故知世相有剛柔,何必將心清濁流。 二時麁糖隨緣過,一身遮莫布毛裘。 隨風逐浪住東西,豈愁地迮與天低(此字原寫作「{伭右上爲一}」)。 時人未解將爲錯,余則了然自不迷。 不迷須有不迷心,看時淺淺用時深。 此个真珠若採得,豈同樵夫負黃金。 黃金烹練轉爲真(《宗鏡錄》卷二十引作「新」),明(同前書作「此」)珠含光未示人。 了即毛端滴(《宗鏡錄》作「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 塵滴存乎未免{僭右下爲心},莫棄這邊留那邊。 直似長空搜鳥跡,始得玄中又更玄。 舉一例諸足可知,何用諵諵說引詞。 只見餓夫來取飽,未聞漿逐渴人死。 多人說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詐頭明。 三寸利刀開曠路,萬株榛棘擁身生。 塵滓茫茫都不知,空將辯口瀉玄微。 此物那堪爲大用,千生萬刦作貧兒。 聊書孤寂事還深,鍾期能聽[伯](白)牙琴。 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貴名爲孤寂吟。

翫珠吟

唐 · 天然

識得衣中寶,無明醉(伯作「酒」)自惺(《燈錄》、《通載》、伯作「醒」)。 百骸俱(《燈錄》、《宗鏡錄》作「雖」)潰散(伯作「悔盡」),一物鎮長靈。 知(《通載》作「智」)境渾非體(伯作「智劍揮非體」),尋(伯、《燈錄》、《通載》作「神」)珠不定(伯作「見」)形。 悟即(伯、《燈錄》、《通載》作「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 在心心豈(《燈錄》、《通載》、伯作「可」)測,居(《燈錄》、《通載》作「歷」)耳耳難聽。 罔像先天地,淵玄(《燈錄》、《通載》作「玄泉」,伯作「懸泉」)出杳冥(伯作「名」)。 本剛非鍛(伯作「斷」)鍊,元淨(《燈錄》、《通載》作「鏡」)莫澄停(伯作「亭」、《燈錄》、《通載》作「渟」)。 盤泊(《通載》作「礴」)逾(伯作「轉」,《燈錄》、《通載》作「輪」)朝日,玲瓏(伯作「鈴鑨」)暎曉星。 瑞光流不滅,真澄(伯作「氣」)濁還清(《燈錄》、《通載》作「真氣觸還生」)。 鑒照崆峒(伯作「空洞」)寂,勞(《燈錄》、《通載》、伯作「羅」)籠法界明。 剉(《燈錄》作「挫」,伯作「春」)凡功不滅(伯作「狹」),超聖果非盈。 龍女心親獻,虵(《燈錄》、《通載》作「闍」)王口自傾(伯作「經」,《燈錄》、《通載》作「呈」)。 護鵝人却活,黃雀義(《燈錄》、《通載》作「意」)猶輕。 解語非關舌,能言不是聲。 絕邊彌瀚(《燈錄》、《通載》作「汗」)漫,三(《燈錄》、《通載》作「無」)際等空平。 演教非爲教(《燈錄》、《通載》作「說」),聞名不(《燈錄》作「勿」,《通載》作「忽」)認名。 (伯無以上四句)。 二(伯、《通載》、《燈錄》作「兩」)邊俱不(《通載》作「莫」)立(伯作「守」),中道不須行。 見月休看(《燈錄》、《通載》作「觀」)指(伯作「紙」),歸(伯作「知」,《燈錄》、《通載》作「還」)家罷問程(伯作「逞」)。 識心豈測(《燈錄》作「心則」,伯、《通載》作「心即」)佛,何佛更堪成。 (按:《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收丹霞和尚《翫珠吟二首》,此爲其二。 另伯三五九七卷、《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亦收此詩。 異文並注出。 《宗鏡錄》卷四十收「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二句,題作《般若吟》,不注作者名。 )。

又頌

唐 · 天然

丹霞有一寶,藏之歲月久。 從來人不識,余自獨防守。 山河無隔碍,光明處處透。 體寂常湛然,瑩澈無塵垢。 世間採取人,顛狂逐路走。 余則爲渠說,撫掌笑破口。 忽遇解空人,放曠在林藪。 相逢不擎出,舉意便知有。

驪龍珠吟

唐 · 天然

驪龍珠,驪龍珠,光明𪹥(疑即「燦」字)爛與人殊。 十方世界無求處,縱然求得亦非珠。 珠本有,不昇沉,時人不識外追尋。 行盡天涯自疲寂,不如體取自家心。 莫求覓,損功夫,轉求轉滅轉元無。 恰如渴鹿趁陽燄,又似狂人在道途。 須自體,了分明,了得不用更磨瑩。 深知不是人間得,非論六類及生靈。 虛用意,損精神,不如閑處絕纖塵。 停心息意珠常在,莫向途中別問人。 自迷失,珠元在,此个驪龍終不改。 雖然埋在五陰山,自是時人生懈怠。 不識珠,每拋擲,却向驪龍前作客。 不知身是主人公,棄却驪龍別處覓。 認取寶,自家珍,此珠元是本來人。 拈得翫弄無窮盡,始覺驪龍本不貧。 若能曉了驪珠後,只這驪珠在我身。

弄珠吟(《景德傳燈錄》卷三十作《翫珠吟二首》之一)

唐 · 天然

般若神(《燈錄》作「靈」)珠妙難測,法性海中親認得。 隱現時游五藴山(《燈錄》作「隱顯常游五藴中」),內外光明大神力。 此珠無狀非大小,晝夜圓明悉能照。 (《燈錄》作「此珠非大亦非小,晝夜光明皆悉照」。 )用時無處復無蹤(《燈錄》作「覓時無物又無蹤」),行住(《燈錄》作「起坐」)相隨常了了。 先聖相傳相指授,信此珠人世希有。 智者號明不離珠,迷人將珠不識走。 (以上四句,《傳燈錄》作「黃帝曾遊于赤水,爭聽爭求都不遂。 罔像無心却得珠,能見能聞是虛僞。 」)吾師權指喻摩尼,採人無數入(《燈錄》作「溺」)春池。 爭拈瓦礫將爲寶,智者安然而得之。 言下非近亦非遠(《燈錄》作「森羅萬象光中現」),體用如如轉無轉。 萬機珠對(《燈錄》作「消遣」)寸心中,一切時中巧方便。 皇帝曾遊於赤水,視聽爭求都不遂。 罔像無心却得珠,能見能聞是虛僞。 非自心,非因緣,妙中之妙玄中玄。 森羅萬像光中現,尋之不見有根源。 (《燈錄》無以上九句)燒六賊(《宗鏡錄》卷七六「賊」下有「兮」字),爍四(《燈錄》作「衆」)魔,能摧我山(《宗鏡錄》作「摧我山兮」)竭愛(《燈錄》作「我」)河。 龍女靈山親獻佛,貧兒衣裏幾(《宗鏡錄》作「枉」,《燈錄》作「下任」)蹉{趷右下爲也}。 亦非性,亦非心(《燈錄》二「非」字皆作「名」),非性非心超古今。 體絕名言名不得(《燈錄》作「全體明時明不得」),權時題作《弄珠吟》。 (以上皆見影印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藏高麗覆刻本南唐招慶寺靜筠二僧著《祖堂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