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中国诗词
首页诗词朝代作者古诗文集
关于

慧能唐

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受其法要。慧能爲南宗,神秀爲北宗,世稱南能北秀。住韶州曹溪山寶林寺(一作廣果寺),爲禪宗第六祖。弟子甚多,但說法要,嘗謂:「心不着法,道即通流,心若着來,乃成自縛。」先天二年八月卒,年七十六。謚大鑒禪師。

共 21 首诗词

作品

唐 · 慧能

。

偈

唐 · 慧能

(慧能不識字,聞人誦神秀偈,乃偈請人書其側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同上。 )(此偈最早見於法海本《六祖法寶壇經》。 敦煌本引作二首,文字差異較大,另詳《全唐詩續拾》卷九。 )(今按:禪宗六祖南北二家之偈,實爲明白如話的哲理詩,最有代表性,故特補錄。 )。

偈 一

唐 ·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偈 二

唐 · 慧能

心是菩提樹,身爲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見敦煌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按:《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收惠能偈一首,原出於法海本《壇經》,與敦煌本異,今重錄。 )。

無相頌(亦名《滅罪頌》)

唐 · 慧能

愚人修福不修道,謂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若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若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之人能自觀,即與悟人同一類。 大師令傳此頓教,願學之人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本身,三毒惡緣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虛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頓教法,虔誠合掌至心求。 (同前)。

修行頌

唐 · 慧能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惟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若學頓教法,愚人不可悉。 說即須萬般,合離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惠日。 邪來因煩惱,正來煩惱除。 邪正悉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清淨,起心即是妄。 淨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離道別覓道。 覓道不見道,到頭還自惱。 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世間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無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煩惱碎。 若欲化愚人,是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現。 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 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邪見是世間,正見出世間。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頓教,亦名爲大乘。 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同前)。

付法頌

唐 · 慧能

心地含情(契嵩本作「諸」)種,法雨即花生(契嵩本作「普雨悉皆萌」)。 自悟花情種(契嵩本作「頓悟華情已」),菩提菓自成。 (同前)。

擬達摩和尚頌二首(題擬) 一

唐 · 慧能

心地邪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造無明業,見被業風吹。

擬達摩和尚頌二首(題擬) 二

唐 · 慧能

心地正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修般若惠,當來佛菩提。 (同前)。

自性真佛解脫頌

唐 · 慧能

真如淨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真魔。 邪見之人魔在舍,正見知人魔則過。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忽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化身報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覓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婬性本是清淨因,除婬即無淨性身。 性中但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頓教門,悟即眼前見世尊。 若欲修行云覓佛,不知何處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須自修。 今報世間學道者,不於此見大悠悠。 (同前)。

示志誠偈二首 一

唐 · 慧能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燈錄》作「元是」)臭骨頭,何爲立功課(《燈錄》作「過」)。

示志誠偈二首 二

唐 · 慧能

心地無非(《燈錄》作「一切無心」)自性戒,心地(《燈錄》作「一切」)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燈錄》無此句),不增不減(《燈錄》作「退」)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見契嵩本《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景德傳燈錄》卷五)。

示智通偈

唐 · 慧能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爲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同前)。

示智常偈

唐 · 慧能

不見一法存無見,不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同前)。

示法達偈三首 一

唐 · 慧能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

示法達偈三首 二

唐 · 慧能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爲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