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中国诗词
首页诗词朝代作者古诗文集
关于

王梵志唐

王梵志,衛州黎陽人。編詩一卷,計一百十一首。 王梵志,衛州黎陽人也。去黎陽城東十五里,有王德祖者,當隋文帝時,家有林擒樹,生癭,大如斗。經三年,其癭朽爛。德祖見之,乃剖(撤)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出。德祖收養之,至七歲,能語,問曰:「誰人育我?復何姓名?」德祖具以實語之。(二字作告)因名曰:「林木而生曰梵天。」後改曰梵志,[曰]:「王家育我,(我家長育)可姓王也。」梵志乃作詩示(諷)人,甚有義志(旨),蓋菩薩示化也。(《太平廣記》八二,參以《永樂大典》六八三八[王]字韻引《桂苑業談·史遺》。)○《雲谿友議》下《蜀僧喻》云:「或有愚士昧學之流,欲其開悟,別吟以王梵志詩。梵志者,生於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爲名。其言雖鄙,其理歸真,所謂歸真悟道,徇俗乖真也。」○王維《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詩二首》,註云:「梵志體。」

共 353 首诗词

作品

唐 · 王梵志

(案《全唐詩》無王梵志詩,生平事跡不可考。 《太平廣記》所載,神誕不可信。 劉復《燉煌掇瑣》據巴黎國家圖書館藏二七一八號燉煌卷子錄出梵志詩一卷,另以三二六六號殘卷校之。 今即自劉本錄出,而取鄭振鐸本《梵志詩拾遺》補其缺。 〖王梵志詩卷子原爲三卷,上所云即其首卷,二卷今佚,三卷胡適藏之。 關本《拾遺》,即三卷中一部分。 〗此外余又見唐釋皎然《詩式》及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引梵志詩各一首,今幷錄附於後。 〖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四云與伯二七一八卷同一系統的敦煌卷子共有十二本。 今即據其所錄,幷參據今人增校意見,作出校記。 今人校訂意見皆據郭在貽《王梵志詩彙校》。 〗)。

一

唐 · 王梵志

兄弟須和順,叔姪莫輕欺。 財物同[箱櫃],(二字據諸本補。 )[房]中莫畜私。 (「房」字,據伯三五五八、伯三六五六卷補。 「畜」,伯二八四二卷作「蓄」。 )。

二

唐 · 王梵志

夜眠須在後,起則每須先。 家中懃檢校,衣食莫令偏。

三

唐 · 王梵志

兄弟相憐愛,同生莫異居。 爲人欲得別,(「人」,伯三六五六卷作「若」。 )此則是兵奴。 。

四

唐 · 王梵志

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堆。 (「堆」,伯二八四二卷作「推」。 ){亻|口/工}(鄭校本作「但」。 )能辨此意,禍去福招來。 (「招來」,斯三三九三卷作「將來」。 )。

五

唐 · 王梵志

昔日田真「分」,(「分」,據伯三五五八卷補。 )庭荆當即衰。 平章却不異,其樹復還滋。 (「復」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重」。 )。

六

唐 · 王梵志

孔懷須敬重,同氣並連枝。 不見恆山鳥,孔子惡聞離。

七

唐 · 王梵志

兄弟寶難得,(「寶」,張錫厚錄作「實」。 )他人不可嗔。 (「嗔」,伯三五五八、斯三三九三卷作「親」。 ){亻|口/工}(關校本作但。 )尋莊子語,手足斷難論。 (「斷」,伯三五五八卷作「但」。 )。

八

唐 · 王梵志

尊人相逐出,子莫向前行。 識事須相逢,(「須相逢」,伯三六五六、伯二八四二卷作「相逢見」。 )情知乏禮生。

九

唐 · 王梵志

尊人共客語,側立在傍聽。 莫向前頭鬧,喧亂作鵶鳴。

十

唐 · 王梵志

主人無床枕,坐旦捉㺃(鄭本作「狗」。 )狐。 (「狐」,項楚校作「親」。 )莫學痛才漢,(「痛才漢」,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伯三三九三卷作「庸才漢」,伯二八四二卷作「用庸漢」。 )無事棄他門。 (「棄他門」,伯三六五六卷作「去他門」,伯二八四二卷作「尋他朋」。 )。

十一

唐 · 王梵志

立身行孝道,有事莫爲●。 (「有事」,伯三五五八、伯三七一六卷作「省事」。 )行使長無過,(「行使」,伯三六五六卷作「但使」,伯三七一六卷作「但知」,斯三三九三卷作「但能」。 )耶孃高枕眠。 。

十二

唐 · 王梵志

耶孃行不正,不事任依從。 (「不事」,伯三七一六、斯三三九三卷作「萬事」。 )打駡但知默,(「默」,伯二八四二卷作「恩」。 )無應即是能。

十三

唐 · 王梵志

尊人嗔約束,共語莫江降。 (「江降」,伯三七一六卷作「江絳」,伯三六五六卷作「{馬工}{馬降}」,張錫厚疑應作「𤢐𤝷」。 )縱有些些理,無煩說矩(鄭校本云似應作短長。 〖「矩長」,伯三七一六卷作「短長」。 〗)。

十四

唐 · 王梵志

有事須相問,平章莫自專。 和同相用語,莫取婦兒言。

十五

唐 · 王梵志

耶孃年七十,不得遠東西。 出後傾危起,(「起」,伯三五五八、伯三七一六、斯三三九三卷作「去」。 )元知兒故違。 (「故違」,伯三六五六卷作「固違」。 )。

第 1 页